发布时间:2023-04-06 热度: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依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本节课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三章第1节。结合学生之前所学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奠定基础。
之前函数与方程的大量学习为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学生并未考虑过如何判断任意一个方程是否有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一步步得出结果。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之间的关系,掌握函数零点存在的判定方法,会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
经历观察、思考、分析、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抽象和概括能力;体验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发展函数与方程思想。
感受数学知识前后间的联系,并逐步养成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结合教学目标的确立,我设置本节课教学重点为: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的联系,利用函数性质判定零点存在。教学难点为:利用函数性质判定零点存在的探索及应用。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函数都有哪些。根据学生的举例我会提问:若将函数改写成方程,是否都可以求解?如若不能,能否判断出该方程是否有解?学生很容易发现,对于复杂方程或未接触过的方程,是没有办法求解的,由此引发认知冲突,进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通过这样的导入,由已知到未知,学生能够感受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的螺旋上升,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我会请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a≠0)的根与二次函数y=ax²+bx+c(a≠0)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学生是无法一下子就得出结论的,因此我会紧接着给出几组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应的二次函数,并请学生自行探究。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学生是非常熟悉的,通过实例的探究,学生能够想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此时,我会说明,上述关系可以推广到一般情形。同时给出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y=f(x)的零点。
为加深学生对于新概念的理解,我会请学生根据概念说一说,函数的零点是实数还是点,方程的根、函数的零点以及函数图象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结合前面的探究,学生能够说出,函数的零点是一个实数不是点,方程f(x)=0有实数根表示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也就是说函数y=f(x)有零点。我会进一步说明,一般地,对于不能用公式法求根的方程,可将它与函数联系起来,利用函数性质找出零点,从而求出方程的根。
接下来,我会设置小组活动,请学生观察二次函数f(x)=x²-2x-3的图象在区间[-2,1]上是否存在零点,计算f(-2)与f(1)的乘积,说一说特点,并思考在区间[2,4]上是否也存在这种特点。再任意画几个函数图象并观察,看看是否能得出同样的结果。在观察的基础上给出猜想。
学生经历了大量的观察分析后,可以看出,若函数在某一区间内存在零点,则区间端点函数值的乘积小于0。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对于这一判定方法,我会请学生思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函数图象不连续是否可以;f(a)·f(b)<0是否可以;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函数是否只有一个零点。并结合具体例子说明理由。
以上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的设问帮助学生一步步全面深入地领悟新知,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且通过对新知的辨析,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也为了进一步的巩固新知,我会出示以下练习题:判断函数f(x)=lnx+2x-6的零点个数。可借助计算器。
小结部分,我会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收获不仅仅只限于知识方面,也可以谈一谈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得到成长。
课后作业我会请学生完成书上相应练习题,夯实学生对于新知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