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0 热度:
16.中小学教科书都是按一定逻辑体系组织起来的,一般采用循序渐进原则,前面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的内容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升华,其前后内容一般不会重复出现。这种编写教科书的方式属于()。
A.直线式B.倒金字塔式
C.迂回式D.盘旋式
1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小学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意义,第二学段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这要求该部分教学内容应采取的组织方式是()。
A.直线式B.圆周式
C.螺旋式 D.横向式
18.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将内容组织起来。这种组织形式是( )。
A.垂直组织B.横向组织
C.纵向组织D.序列组织
19.布卢姆等人所著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强调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按顺序排列的典型。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属于()。
A.纵向组织B.横向组织
C.心理顺序D.螺旋式
20.能够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的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
A.直线式与螺旋式的统一
B.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统一
C.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统一
D.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21.( )对学校的教学、活动及生产劳动做出全面的安排,包括开设什么课程、开展什么活动,并具体规定课程、活动及劳动的时间要求。
A.课程设计B.课程标准
C.教科书D.课程计划
22.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3.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的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是()。
A.课程目标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D.教科书
24.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以及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
A.教学计划B.课程目标
C.教科书D.课程标准
25.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 )。
A.学科顺序B.课时分配
C.学周安排D. 课程设置
26.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
A.课程结构B.课程理论
C.课程目标 D.课程内容
27.关于课程计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课程的总体规划
B.教材编写、教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C.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
D.有关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8.关于“教材”的表述,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B.教材是学科内容的系统反映
C.教材是供教学所用的资料
D.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编制的
29.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实施“一纲多本”的教材使用原则,这里的“纲”指的是()。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
C.教学计划D.教学原则
30.在课程设计模式中,“泰勒原理”在组织学习经验时提出了应遵守的三个准则,是()。
A.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B. 连续性、探索性、合作性
C.探索性、顺序性、整合性
D.探索性、合作性、整合性
16.【答案】A。本题考查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直线式的逻辑依据是课程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
是直线前进的。题干中,“前后内容一般不会重复出现”说明这种编写教科书的方式属于直线式。故正确答案为A。
17.【答案】C。本题考查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题干中,分数和小数这一知识内容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重复出现,而且要求从“认识”到“理解”逐渐加深,因此应该采用螺旋式。故正确答案为C。
18.【答案】B。本题考查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各个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故正确答案为B。
19.【答案】A。本题考查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题干中强调“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按顺序排列”,所以该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属于纵向组织。故正确答案为A。
20.【答案】C。本题考查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结合起来。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方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故正确答案为C。
21.【答案】D。本题考查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故正确答案为D。
22.【答案】D。本题考查课程计划的基本特征。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为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强制性,指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计划,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普遍性,指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多数学生的;基础性,指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好基础。故正确答案为D。
23.【答案】B。本题考查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原称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故正确答案为B。
24.【答案】C。本题考查教材的作用。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故正确答案为C。
25,【答案】D。本题考查课程计划的构成。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其中,课程设置是指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和修业年限来确定学校开设的学科和课程,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也是课程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故正确答案为D。
26.【答案】C。本题考查课程标准的结构。本轮课程改革所推出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结构上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发展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故正确答案为C。
27.【答案】B。本题考查课程计划的相关知识。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教材编写、教学、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28.【答案】D。本题考查教材。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教材不一定由教育部统一编制。比如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用的教材是当地或者学校自己开发的。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29.【答案】A。本题考查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原来用的“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的发展也应因地制宜,因此从之前的“一纲一本”即“全国实行一个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一套教科书”发展到实行“一纲多本”。所以“纲”指的是教学大纲,也就是课程标准。故正确答案为A。
30.【答案】A。本题考查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泰勒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的三条准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①连续性:是指让确定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反复出现,不断予以重复,使学习者反复学习。②顺序性:是指每一后续学习的课程内容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内容基础之上,但课程内容中对同一课程要素做更深、更广、更复杂的处理,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③整合性:是指课程要素的横向联系或水平组织,即在各种课程要素间寻求内在的联系,建立适当的关联,由此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