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0 热度:
单项选择题
1.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是( )。
A.制定课程目标 B.制订教学计划
C.课程设计D. 明确培养目标
2.世界上最早为课程目标模式提供方法论依据的是()。
A.课程分析法B.活动分析法
C.认知分析法 D.实践分析法
3.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局限在于()。
A.程序不清晰B.过分强调预设性目标
C.缺乏逻辑性、系统性 D.不重视课程评价环节
4.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设计足够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为此,课程设计应该采取()。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开发模式 D.评价模式
5.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来源广泛、数量可观,把它们全部当作设计和编制课程的依据不必要也无可能,还需要通过两个“筛子”进行筛选,第一个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第二个是( )。
A.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基本社会价值观
B.教育心理学所期望的学生力所能及的反应
C.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
D.社会生活领域所要求的学生需养成的行为
6.课程的过程模式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 )。
A.卢梭B.斯腾豪斯
C.皮亚杰 D.布鲁纳
7.“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是“泰勒原理”的课程设计基本程序中的()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经验
C.组织经验 D.评价结果
8.指导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依据是()。
A.课程内容B.课程方案
C.课程目标 D.课程设计
9.一位教师为学生制定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一条是“能用普通话朗读,不读错字”,这属于()。
A.普遍性目标 B.表现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行为性目标
10.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的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扎根于过去又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一个有机的过程,而教学目标也把关注的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上。这体现的课程目标属于()。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1.张老师要求学生参观动物园回来后说说各自看到的有趣的事,这种关注学生的创造反应形式的目标是()。
A. 行为性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普遍性目标
12.一次数学公开课上,王老师一边讲课一边看手表。课后,听课的朱老师称赞道:“时间把握得非常好。”王老师也如释重负地说:“教案上写的问题总算讲完了……”由此可见,王老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
A.表现性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结果性目标 D.体验性目标
13.某数学教师在为初一某班设计“正数与负数”这节课的教案时写道:“领悟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属于哪种课程目标?( )
A.体验性目标B.过程性目标
C.结果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4.课程目标是教育的意图,是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预期结果。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有很多,在确定课程目标过程中,考虑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探究方式和发展趋势的内容是认识到了()对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
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C.学科体系的需要D.师生的需要
15.( )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 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订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
A.课程类型B.课程内容
C.课程目标 D.课程设计
1.【答案】C。本题考查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故正确答案为C。
2.【答案】B。本题考查课程设计的模式。博比特认为课程设计最科学的方法是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分析,发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这种把人类活动分析成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位的方法,即著名的“活动分析法”。活动分析法为后来盛行的课程目标模式提供了方法论依据。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B。本题考查泰勒的目标模式。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强调,目标的选择不仅是课程开发必须采取的第一行为,而且是整个过程的关键。由此可知,这种模式的主要局限在于过分强调明确而具体的预设性教育目标。故正确答案为B。
4.【答案】B。本题考查课程设计的模式。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其基本观点如下:①它把学生视为一个积极的活动者,教育的功能在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主而有能力地行动;②它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以足够的活动空间;③它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题干中,强调要给学生活动空间,发展学生潜能,因此课程设计应采取过程模式。故正确答案为B。
5.【答案】C。本题考查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在目标模式中,泰勒认为需要通过两个“筛子”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第一个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当然要与此一致;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可能达到的。故正确答案为C。
6.【答案】A。本题考查课程设计的模式。在过程模式中,课程设计是以“过程原则”为基础建立的。该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卢梭。故正确答案为A。
7.【答案】D。本题考查泰勒原理。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具体内容如下:①确定目标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这是最重要的一步)②选择经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组织经验——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评价结果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题干中,“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属于评价结果。故正确答案为D。
8.【答案】C。本题考查课程目标的作用。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发展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也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故正确答案为C。
9.【答案】D。本题考查课程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具有目标明确、具体和可操作的特点。题干中,“能用普通话朗读,不读错字”这一目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属于行为性目标。故正确答案为D。
10.【答案】C。本题考查课程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自然生成的目标。如果说,行为性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生成性目标关注的则是学习活动的过程。以生成性目标为取向的学者认为,教育是一个演进过程,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故正确答案为C。
11.【答案】C。本题考查课程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是生成性目标的进一步发展。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题干中,“张老师要求学生参观动物园后说说各自看到的有趣的事”属于表现性目标。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C。本题考查课程目标取向。课程目标取向包括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其中,结果性目标即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方式指向可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题干中,“教案上写的问题总算讲完了”说明其更侧重结果性目标。故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A。本题考查课程目标取向。一般来说,课程目标取向包括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其中,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到的标准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题干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体现了体验性目标。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C。本题考查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学科体系的需要)。题干中,“考虑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探究方式和发展趋势的内容”体现了学科体系的需要对制定课程目标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D。本题考查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就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订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