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唐明升教育集团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主页 > 教师招聘 > 深圳教师招聘 >
群体心理——拓展篇1_深圳大唐明升教育集团|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深圳教育|深圳教师人才服务

群体心理——拓展篇1

群体心理——拓展篇1..

0755-21049801 立即咨询

快速申请

称       呼 :
手机号码 :
备       注:
分享:

群体心理——拓展篇1

发布时间:2025-08-27 热度:

单项选择题

29.在面对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时,放弃个人意见,转而同意权威或其他多数人的意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服从 B.从众

C.认同D.屈从

30.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到1983年,我国农作物总产量年增近8%。这一速度是过去26年平均增幅的2.5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前的生产劳动中可能存在()现象。

A.社会干扰B.社会抑制

C.去个性化D.社会惰化

31.“小学生经常表现出帮助、安慰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甚至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等行为倾向”,这被称为()。

A.亲社会行为B.侵犯行为

C.反复无常行为D.冲动行为

32.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这种现象是( )。

A.从众B.服从

C.屈从D.去个性化

多项选择题

33.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应做到()。

A.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支持和保护

B.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

C.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引导

D.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争取

34.下列情境中比较容易发生从众现象的有( )。

A.个体感受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

B.群体至少具有三个成员,但是他们的反应不一致时

C.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

D.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凝聚力时

35.社会助长指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高。( )可解释社会助长。

A.他人存在B.评价恐惧理论

C.分心冲突理论D.责任分散

36.下列属于影响利他和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的是()。

A.认知失调 B.责任扩散

C.情境不明确D.评价恐惧

判断题

37.没有教师的自习课上,大部分学生表现得自由散漫,甚至一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也在说话、搞小动作,这是去个性化现象。()

38.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单项选择题

29.【答案】A。本题考查群体的影响。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的不同:从众情况下,个体是自愿的;服从情况下,个体不是自愿的,是应别人要求去行动的。题干中,“在面对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时,放弃个人意见,转而同意权威或其他多数人的意见”体现的是服从。故正确答案为A。

30.【答案】D。本题考查群体的影响。社会惰化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题干中,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前农作物的产量较实行之后低,推断可能存在社会惰化现象。故正确答案为D。

31.【答案】A。本题考查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如帮助他人、自觉保护环境等。题干中,小学生的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故正确答案为A。

32.【答案】D。本题考查群体的影响。去个性化也叫去个体化或个性消失,是由费斯汀格提出的。它是指在某些情境下,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取代,使得个体丧失了自己的内在准则,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的反社会行为。题干中,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做出平常不会做的粗鲁无礼的行为,这属于去个性化的现象。故正确答案为D。

多项选择题

33.【答案】ACD。本题考查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有四种类型: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破坏型。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是班级正式群体的补充,其价值目标与班级正式的群体的价值目标一致,且其目标及活动对正式群体的目标及活动具有积极作用。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组织及正式群体都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正式群体目标的达成具有消极影响。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群体目标具有明显的破坏、干扰作用。因此,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故正确答案为ACD。

34.【答案】ACD。本题考查从众行为。个体在下列情况中容易发生从众现象:①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较高。②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凝聚力时,个体较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③个体感受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较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④个体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个体较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⑤群体至少具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的反应一致时,成员较容易从众。⑥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个体较容易从众。故正确答案为ACD。

35.【答案】ABC。本题考查社会助长。社会助长又叫社会促进,是指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关于社会助长作用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①他人存在。社会助长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有他人的存在。他人出现会使人们的唤醒水平增强,而这种生理唤醒水平的激起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表现。②评价恐惧理论。可以从害怕被他人评价的角度解释社会助长。在有他人存在的环境中,人们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引发了激起,进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③分心冲突理论。分心冲突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在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或新奇刺激的出现会使他分心,这种分心使得个体在注意任务还是注意新奇刺激之间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使得激起增强,从而导致社会助长的产生。故正确答案为ABC。

36.【答案】BCD。本题考查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主要有情境因素、助人者的特点、求助者的特点等方面。其中,情境因素主要有他人的存在(旁观者效应)、环境条件、时间压力等因素。他人的存在包括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等。助人者的特点包括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助人者的心情、助人者的内疚感、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宗教信仰。求助者的特点包括是否受他人喜爱、是否值得他人帮助、性别。故正确答案为BCD

判断题

37.【答案】正确。本题考查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在某些情境下,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取代,个体丧失了自己的内在准则,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的反社会行为。题干中,当教师不在场时,大部分学生表现得自由散漫,一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也在说话、搞小动作,这是去个性化现象。故表述正确。

38.【答案】正确。本题考查群体极化的定义。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决策时,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极化通常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是使结果变得更为冒险甚至激进,称为冒险偏移;另一种是使结果变得更加保守,称为谨慎偏移。题干所述符合群体极化的定义。故表述正确。

 

 


关闭窗口
上一篇:群体心理——基础篇2
下一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基础篇1

相关阅读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拓展篇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拓展篇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拓展篇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拓展篇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拓展篇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拓展篇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基础篇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基础篇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基础篇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基础篇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基础篇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基础篇1...

官方微信公众号

集团总部0755-21049801

深圳市龙华清湖社区花半里大厦706室

服务部0755-21018135

深圳市龙华清湖社区花半里大厦706室

市场部0755-21049801

深圳市龙华清湖社区花半里大厦70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