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7 热度:
11.对某一教师进行评价时,当多数人对这一教师持统一意见,少数人即使有异议,也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接受大多数人的观点。这种现象属于()。
A.趋中效应B.肯定效应
C.从众效应D.威望效应
12.小张是一名公司职员,某次领导派给他一项任务,小张虽然心里不认同,但还是迫于上级压力去执行了该任务。这种现象属于()。
A.服从B.从众
C.模仿D.遵守
13.2011年10月13日,年仅2岁的女童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辆轿车碾压。让人难以理解的是,7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不闻不问。研究发现,随着旁观者人数增多,利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社会助长效应B.社会干扰现象
C.社会惰化现象D.责任分散效应
14.足球比赛时,某球队失利,其球迷一哄而上,做出扔东西、闹事等不理智的行为。这种现象称为()。
A.去个性化B.群体极化效应
C.社会促进作用D.模仿作用
15.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之间呈( )。
A.正相关B.零相关
C.负相关D.无关
16.小丽的妈妈本来不打算给她报各种培训班,但受其他家长的影响,最终还是给小丽报了培训班。这种社会现象是()。
A.集体观念B.从众
C.习惯D.集体凝聚力
17.考试时考生座位被安排在第一排,离监考老师很近,结果明明熟记的答案却写不出来。这种现象属于()。
A.社会惰化B.社会压力
C.社会助长 D.社会抑制
多项选择题
1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阶段。
A.陌生人群体B.松散群体
C.联合群体D.集体
19.某中学班主任赵老师刚上任不久,他发现班里出现了小团伙。而且据学生反映,这个小团伙在班级里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面对小团伙,赵老师应该()。
A.设法拆散他们,杜绝班级内小圈子的存在
B.利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作用,形成管而有效的班干部集体
C.假装不知道
D.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感情基础,增加班级的凝聚力
20.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萌,非常羡慕姐姐每天能够戴着红领巾上学,渴望早日加入少先队。对目前的小萌而言,少先队是()。
A.正式群体B.非参照群体
C.参照群体D.非正式群体
21.下列关于从众的表述,正确的是()。
A.所在团体的规模越大,越不容易从众
B.群体成员越有想法,越不容易从众
C.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越容易从众
D.群体成员在团体中的地位越低,越容易从众
22.下列关于群体的表述,错误的是()。
A.正式群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B.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紧密
C.正式群体成员角色较为固定,以情感为纽带
D.非正式群体以某种共同的利益为基础,具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
23.下列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的是()。
A.给老人让座B.帮同学补课
C.抢救落水儿童 D.与持枪歹徒搏斗
判断题
24.非正式群体在学校人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25.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的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导致其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如成群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在集体宿舍乱倒污水、垃圾等。( )
26.社会标准化倾向最早由费斯汀格发现,是指多数人在一个群体中共同学习或工作往往在完成速度和质量上有渐趋一致的倾向。()
27.“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在心理学中属于社会退步现象。()
28.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希设计了“三垂线”实验,证明在群体压力下会产生从众行为。( )
11.【答案】C。本题考查群体的影响。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的改变。题干所述体现了从众效应。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A。本题考查群体的影响。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是被动的,是在别人的直接要求命令下做出的,是无条件的,因而伴随有不满、不情愿等否定情绪。题干中,小张心里不认同,但依旧应上级的要求去行动,这种现象属于服从。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D。本题考查群体的影响。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当现场只有一个人时,个体不去帮助受难者会产生罪恶感、愧疚心理;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帮助人的责任会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个体可能就不会去帮助受难者。题干中,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多,利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这一现象是责任分散效应。故正确答案为D。
14.【答案】A。本题考查群体的影响。去个性化也叫去个体化或个性消失,由费斯汀格提出,指在某些情境下,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取代,使得个体丧失了自己的内在准则,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的反社会行为。题干中,球迷一哄而上,做出扔东西、闹事等不理智的行为,这种现象是去个性化。故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A。本题考查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的关系。去个性化是指在某些情境下,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取代,使得个体丧失了自己的内在准则,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的反社会行为。侵犯行为也称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即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的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因此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故正确答案为A。
16.【答案】B。本题考查群体的影响。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就是从众。题干中,小丽的妈妈受其他家长的影响给她报了培训班,这属于从众现象。故正确答案为B。
17.【答案】D。本题考查群体的影响。社会抑制又叫社会干扰,是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时,活动效率或行为效率就会下降。题干中,考生座位被安排在第一排,因为离监考老师很近,熟记的答案却写不出来,这体现了社会抑制。故正确答案为D。
多项选择题
18.【答案】BCD。本题考查正式群体的发展。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团支部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松散群体是指学生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尚无共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联合群体的成员有共同的活动目的,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陌生人群体不属于正式群体发展的阶段之一。A 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CD。
19.【答案】BD。本题考查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非正式群体在班级活动中具有双重性,既可能产生积极作用,又可能产生消极作用。教师应根据情况给予针对性引导,而非一概取缔。教师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作用,形成管而有效的班干部集体;也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感情基础,增加班级的凝聚力。故正确答案为BD。
20.【答案】AC。本题考查群体的分类。按照群体的构成原则,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其中,正式群体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分工。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按照个体的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群体可以分为参照群体和实属群体。其中,参照群体是个体在心理上“向往”的群体,是指那些群体的规范、目标会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和努力的方向,成为人们的学习榜样的群体。题干中,小萌还不是少先队成员,但是对加入少先队充满了向往,因此对小萌而言,少先队是参照群体。故正确答案为AC。
21.【答案】BCD。本题考查从众的相关知识。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影响从众的因素有以下几个:①团体规模大小。一般情况下,所处的团体规模越大,越容易从众。②团体的凝聚力。团体凝聚力越强,越容易从众,若团体没有凝聚力,一般不会从众。③在团体中的地位。地位越高,越不容易从众。④个性特征。一个人如果非常有自信,觉得自己能力很强,就不容易从众。故正确答案为BCD。
22.【答案】ACD。本题考查群体的知识。群体是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在心理上有一定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群人的集合体。它是人们在具体生活和交际条件下结成的共同体。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集体,而不是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成员角色较为固定,非正式群体以情感为纽带。非正式群体以某种共同的利益为基础,正式群体具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A、C、D三项表述错误。非正式群体是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因此,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紧密。B项表述正确。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CD。
23.【答案】AB。本题考查群体的影响。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给老人让座、帮同学补课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A、B两项正确。C、D两项属于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故正确答案为AB。
判断题
24.【答案】错误。本题考查非正式群体的特征。非正式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征:①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维持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②非正式群体有自己的领袖人物,他是一群人中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物。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围绕某个领袖人物形成的。③非正式群体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一套不成文的规章制度,对群体成员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这种力量往往迫使群体成员“一致对外”,具有强烈的自卫性和排他性。④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间信息传递灵敏。⑤非正式群体存在于正式组织或群体之中,它和正式组织或群体并存,一般不起主导作用。故表述错误。
25.【答案】正确。本题考查去个性化。去个性化也叫去个体化或个性消失,是由费斯汀格提出的。它是指在某些情境下,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取代,使得个体丧失了自己的内在准则,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的反社会行为。故表述正确。
26.【答案】错误。本题考查群体的影响。社会标准化倾向最早由谢里夫发现。多数人在一个群体中共同学习或工作往往在完成速度和质量上有渐趋一致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为社会标准化倾向。而去个性化也叫去个体化或个性消失,是由费斯汀格提出的。它是指在某些情境下,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取代,使得个体丧失了自己的内在准则,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的反社会行为。故表述错误。
27.【答案】错误。本题考查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题干中,“三个和尚没水喝”属于社会惰化现象。故表述错误。
28.【答案】正确。本题考查阿希的“三垂线”实验。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希设计了一个典型的实验,证明在群体压力下会产生从众行为。他将7~9个人编成一组,让他们坐在教室里看两张卡片。一张卡片上画着一条直线(X), 另一张卡片上画着三条直线(A、B、C)。阿希让大家比较三条直线的卡片上哪条直线与前一张卡片上的直线长度相等。他在实验前预先做了布置,在9人的实验组中要求8个人故意做出错误判断,例如,认为X=C。而那一个真正的受试者并不知道事先有该布置。多次试验结果表明,受试者在单独进行判断时,都能判断出X=B, 错误的概率小于1%。而与其他受试者一起参加实验,并让受试者最后做判断时,竟有37%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顺从群体的错误判断。这就是著名的阿希“三垂线”实验。故表述正确。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拓展篇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拓展篇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基础篇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基础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