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选择题
127.下列现象中能导致感受性提高的有()。
A.暗适应B.明适应
C.嗅觉适应D.感觉补偿
128.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的有()。
A.感觉通道的性质 B.人的年龄和性别
C.人的兴趣和情绪D.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129.初中生具备了良好观察力的标志包括()。
A.能克服知觉经验的欠缺,全面观察事物
B.观察迅速,能较快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C.观察准确,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
D.观察中有创造性,能发现新问题
130.古诗云:“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这种现象描述的是()。
A.似动知觉B.诱动知觉
C.运动知觉D.错觉
131.教师做PPT 一般是白底黑字,讲形近字时一般会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黑色和红色标识出来。这体现了()。
A.对比刺激产生有意注意B.知觉的选择性
C.感觉的相互作用中的同时对比D.有意注意占主要地位
132.当你去机场接待一位未曾见过的、准备来学校进行主题讲座的大学教授时,你会预先在头脑中设想这个教授的一些人物形象。这体现了知觉加工的( )方式。
A.数据驱动B.概念驱动
C.自上而下D.自下而上
133.下列教学活动运用了感知觉差异律的有( 。
A.教师讲课时,声音要洪亮,板书要清晰
B.对于重点知识,可多次讲解并提高音量
C.使用挂图时,可将其中不需要学生看的部分遮住
D.讲课时,对不同内容要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逻辑
134.下列属于知觉恒常性的是()。
A.在观察一本书时,不管你从正上方看还是从斜上方看,看起来都是长方形的
B.白墙在阳光和月色下看,它都是白的
C.在嘈杂的环境中,有人喊自己的名字也容易听到
D.画家只画几笔,你便能认出他画的是什么
135.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感觉对比现象的有()。
A.万绿丛中一点红B.鹤立鸡群
C.雪地上的白熊 D.灌木丛中穿迷彩服的士兵
判断题
136.心理学研究认为,各种感觉适应现象都能够提高相应感官的感受性。( )
137.教材编排分段分节,教师讲课有间隔和停顿,均运用了感知觉规律中的强度律。( )
138.对于不同的感觉来说,韦伯分数不同。()
139.面对耀眼的玻璃墙反光,小黄产生了不适的反应,此时他的视觉感受性提升了。( )
140.错觉不是通过主观努力就可以纠正的,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多项选择题
127.【答案】AD。本题考查感觉的相互作用。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其中,暗适应是指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暗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感觉补偿是指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进行补偿的现象。例如,盲人丧失视觉,但其听、触、嗅觉会得到特别发展。暗适应和感觉补偿都能提高感受性。故正确答案为AD。
128.【答案】ACD。本题考查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①感觉通道的性质;②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③人的兴趣和情绪。故正确答案为ACD。
129.【答案】ABCD。本题考查初中生观察力的相关知识。初中生良好观察力的主要标志包括:①能克服年龄还小、知觉经验的欠缺,在活动中做到观察仔细、全面,不遗漏主要细节;②观察准确,能发现事物间的微小差别;③观察迅速,能较快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④观察中有创造性,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故正确答案为ABCD。
130.【答案】ABCD。本题考查知觉的分类。“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的意思是不怀疑行动的船在动,而认为远处静止的树在动。这属于诱动知觉(诱导运动)。诱动知觉是指当一个静止的物体周围的其他物体运动时,该静止物体被知觉为运动的知觉现象。诱导运动是似动知觉的一种形式,似动知觉是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这是一种歪曲的知觉,即错觉。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故正确答案为ABCD。
131.【答案】BC。本题考查感知觉的相关知识。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题干中,“教师做PPT一般是白底黑字,讲形近字时一般会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黑色和红色标识出来”正是为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掌握,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和感觉的同时对比。故正确答案为BC。
132.【答案】BC。本题考查知觉的加工方式。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及其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例如,将要和不认识的人见面,事先对他的判断和期望会影响对该不认识的人的识别和确认。题干所述符合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故正确答案为BC。
133.【答案】BC。本题考查感知觉的差异律。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等。其中,差异律是指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例如,教师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讲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还可以用彩色粉笔书写;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可以将其中不需要学生看亮度、颜色等)受环境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人们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知觉恒常性的主要成分有四种,即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A 项体现了形状恒常性,B项体现了颜色恒常性,C项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D项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故正确答案为AB。
135.【答案】AB。本题考查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选项中,“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都是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对比。A、B两项正确。“雪地上的白熊”以及“灌木丛中穿迷彩服的士兵”,都是两种事物颜色相似的刺激,没有体现感受性变化,不属于感觉对比。C、D两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B。
判断题
136.【答案】错误。本题考查感受性变化规律。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提高。故表述错误。
137.【答案】错误。本题考查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强度律是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的规律。组合律是指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的规律。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要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不同色彩进行区分;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讲课时,语言要流畅,针对不同的内容要采用不同的语速,并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题干中的表述运用了组合律。故表述错误。
138.【答案】正确。本题考查韦伯分数。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取决于一个刺激物增加的绝对重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刺激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用公式表示则为K=△I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 为一个常数,即韦伯分数)。对于不同的感觉来说,韦伯分数是不同的。故表述正确。
139.【答案】错误。本题考查感觉适应。明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弱变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题干中,小黄面对耀眼的玻璃墙反光产生不适主要发生的是明适应,其感受性是降低的。故表述错误。
140.【答案】正确。本题考查对错觉的理解。错觉是人脑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征,而出现的种种歪曲的知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其产生是由于外界的客观刺激,不能通过主观努力纠正。此外,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故表述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