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34.下列关于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A.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B. 德育过程的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C.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D.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35.德育过程中存在着诸种矛盾。这些矛盾至少有三个层次,下列属于第一层次矛盾的是()。
A.德育过程与社会要求的矛盾
B.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影响的矛盾
C.德育过程内部的矛盾
D.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
36.古人云:“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属于德育过程中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37.教师引导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德育活动的关键是()。
A.促使学生品德结构完善B.激发学生的道德冲突
C.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D.解决德育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
38.王守仁明确提出,“今教童子”必须“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这表明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
A.道德认识的提高B.道德情感的发展
C. 道德意志的锻炼D.道德行为的训练
39.通过道德讨论、活动性道德教学模式等来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的道德要求做出能动反应,这种教育方式遵循的是德育的()。
A.长期性与反复性的规律
B.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C.促进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
D. 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品德的规律
40.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关于德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 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41.学校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既重视课堂教育,也重视体验教育、实践教育、养成教育。上述做法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A.促进学生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B. 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C.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D.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发展的过程
42.学生李某上课经常开小差,作业不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不及格;课后经常不自觉地欺负同学。我没有放弃对李某的教育,首先树立信心,在学习上给予爱心,在教育过程中有耐心。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李某不但组织纪律加强了,学习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由平时欺负同学转变为关心同学、帮助同学。这体现了()。
A.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3.屈原在《离骚》中写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话运用到德育过程中、体现的是()。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认识
单项选择题
34.【答案】C。本题考查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只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而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影响。C项说法正确。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单边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A 项说法错误。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思想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从德育过程的结果看,其与社会要求相一致。B 项说法错误。德育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D项说法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35.【答案】B。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这些矛盾至少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或学校德育影响与社会影响的矛盾;第二层次是德育过程内部的矛盾,是德育中各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第三层次是德育过程中双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故正确答案为B。
36.【答案】B。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题干中“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能够正确地选择喜欢应该喜欢的人,而厌恶应该厌恶的人,强调仁德并不是无原则的爱,而是爱憎分明。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好”“恶”是明显的内心体验的词语,属于道德情感。故正确答案为B。
37.【答案】B。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要引发和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德育情境,关键是激发学生的道德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角色,体验相应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在冲突中产生、解决、再生产和再解决中推动结构的转换和重组,促使学生道德阶段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
38.【答案】A。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今教童子”必须“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的意思是;现在教育孩子们时,要劝告他们读书来开启他们的智力,从而提升其认知。这强调的是道德认识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为A。
39.【答案】C。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与发展推动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了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发展。题干中,通过道德讨论、活动性道德教学模式等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遵循了促进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故正确答案为C。
40.【答案】C。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②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③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德育工作不能只注重外部环境的调节,更需要注重其内部矛盾的发展。C项表述错误。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41.【答案】B。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如下: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②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教师和学生;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题干中,实施德育教育时,既重视课堂教育,也重视体验教育、实践教育、养成教育,体现了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过程。故正确答案为B。
42.【答案】D。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①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因素的培养和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就可以奏效的,它们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②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③德育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并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题干中,教师没有放弃对李某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有耐心。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李某有了很大的进步,这说明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故正确答案为D。
43.【答案】B。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其中,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题干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思是“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这句话运用到德育过程中,体现的是道德意志。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