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26.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把外在的“道”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德”的过程。( )
27.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 )
28.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学校的教师、团队组织、学生会,以及社会文化团体和家庭都是教育者。()
29.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30.“明知故犯”是学生缺乏道德观念的表现。()
31.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主要成分。它们相互独立,依序发展。()
3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的是道德情感。()
33.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
判断题
26.【答案】正确。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故表述正确。
27.【答案】错误。本题考查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的影响。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来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运行结果是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因此,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故表述错误。
28.【答案】正确。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其中,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在学校内部,包括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党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和学生会组织等。在学校之外,家长、家庭、社会教育机构等都是学生的教育者。故表述正确。
29.【答案】正确。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其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故表述正确。
30.【答案】错误。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中,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题干中,“明知故犯”中的“明知”说明该学生已经形成了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故犯”说明该学生缺乏道德意志或道德行为。故表述错误。
31.【答案】错误。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这四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发展具有多端性。故表述错误。
32.【答案】错误。本题考查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意思是三军的主帅是能用武力劫夺的,但一个人的志向却不能被武力改变,强调的是道德意志。故表述错误。
33.【答案】正确。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所以,一个人的品德好与不好主要是看他的行为。故表述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