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格考证 >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
【案例分析】招教必学80道案例分析 4
发布时间:2023-03-29

DAY 4

 

图片

案例分析打卡

图片

 

 

 

 
 

第7题

 

一位教师上自然课,讲昆虫的趋食性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楚汉相争中,项羽被刘邦击败,他连夜逃跑,当天亮到达乌江岸边时,突然发现,江边有几个黑色大字——‘项羽必亡’。他走近细看,黑字全是蚂蚁拼成的。军中顿时一片混乱,他们认为这是天公要灭项羽。项羽无奈拔剑自刎了。”这时,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纷纷猜测其中的道理。最后在老师帮助下揭开了这个谜。原来是刘邦的军师张良利用昆虫趋食性的道理,连夜派人用食油和米糖在江边写下了那几个字,招来无数蚂蚁,造成项羽军心的恐慌。

问题

(1)根据上述案例,分析教师主要运用了哪种教学原则。

(2)结合案例,分析运用这一原则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查看参考答案

(1)案例中的教师主要运用了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应注意: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④发扬教学民主。

案例中的老师针对昆虫的趋食性举了“乌江自刎”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猜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这也体现了教师善于设置问题情境,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效果。

此外,上述案例还体现了教师能够发扬教学民主的精神,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图片
 

 

 

 

 
 

第8题

 

以下是某位教师教授初三年级课文《孔乙己》的教学片段:

学生A:“文章最后一段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师:“对!这个问题提得好,的确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B:“‘大约’是修饰‘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的,而‘的确’只是修饰‘死了’这个词的,它们修饰的范围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学生C:“我们曾经学过,一个病句不但要看它是否有语法错误,还要看它是否符合语言习惯。任何人一看这句话,都会觉得是不通顺的。”(同学们都笑了)

学生D:“鲁迅是个大文豪,他也懂得这个道理,可是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同学们大笑)

学生E:“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大约’是因为孔乙己死了那么多年,没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人们只能根据推测来判断,而推测的根据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说明他的死是带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后面用‘的确’这个词。又因为孔乙己很穷,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所以他死了也没有人知道得那么确切,作者只能用‘大约’以表示强调。”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老师说:“刚才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讲得也很有道理。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问题

请运用教育学原理谈谈该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教学时的优点与不足。

查看参考答案

(1)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他们听取、比较、思考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因此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讨论法能够普遍而充分地给予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效地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

案例中的教师在《孔乙己》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讨论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讨论法时需要教师选好讨论题目,要选择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题目。案例中的教师积极肯定了学生A的问题的价值,并将其问题作为全班讨论的题目,充分调动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3)运用讨论法时需要教师肯定学生的各种意见。“刚才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讲得也很有道理。”说明案例中的教师做到了肯定学生的意见。

(4)案例中的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也有不足之处:没有在学生讨论结束时对讨论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结论、答案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正确理解。

 
 
图片
 
 

 

 

深圳大唐明升教育集团|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深圳教育|深圳教师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