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均衡发展的号角在南粤大地奏响,振兴县域中学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基石。今年我国推出“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把县中作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突破点。县域中学,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教育公平根基,一头托举着千万家庭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5 月 8 日,“振兴县域中学,助力‘百千万工程’—— 聚焦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恩平市华附学校(以下简称 “恩平华附”)举行。
本次活动积极响应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深度聚焦融入县域文化的绿色教育实践,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首任会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吴颖民作《县域中学振兴与教育绿色发展》的主题报告,江门市200多名中小学校长慕名而来学习交流,大家围绕县中振兴的创新实践、突围经验、构建绿色教育体系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专家主题演讲,剖析县域中学振兴路径
在主题分享环节,吴颖民作《县域中学振兴与教育绿色发展》报告,从历史溯源、现实困境、破局路径等维度,为南粤乃至全国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吴颖民回顾,改革开放初期县中是教育高地,黄冈、衡水等县中凭借严格管理与高升学率闻名。当时,国家财力资源有限,集中办重点学校成必然;县中是寒门学子上升通道,地方政府也因政绩需求大力支持;封闭式管理与激励机制提升了管理效益。但这些模式弊端明显,如学生发展后劲不足、育人模式功利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当前,县域中学面临多重瓶颈。城市优质学校跨区域 “掐尖”、家庭向城市流动,导致生源流失;县域优质师资被挖,队伍不稳定。县中振兴意义重大,它是乡村振兴的教育公平基石,关乎农村孩子命运,影响社会流动与乡村振兴,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对此,吴颖民提出破局路径。制度层面,落实属地招生,规范跨区域招生;师资建设上,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设立振兴专项基金;集团化办学需突破资源共享局限,促进师资流动;课程建设要挖掘地方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教育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给县域中学振兴开的一剂‘良方’!” 吴颖民在研讨会上这样强调。吴颖民强调,教育高质量发展需遵循国家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对基础教育意义重大。“就像‘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之于经济发展,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才是国家人才的‘金山银山’。若只追求学问,忽视身心与个性发展,教育将不可持续。”他将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与教育相类比,指出两者均关乎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关注生态资源,教育则聚焦人力资源,开发学生潜能必须遵循规律,避免拔苗助长。”
谈及教育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吴颖民提出多个关键要点。在育人理念上,需以系统观念处理多重关系,“要平衡学生潜能开发与保护、共性与个性发展、眼前与未来发展,以及个人成才愿望与国家人才需求的关系。”他旗帜鲜明反对应试化、功利化教育,倡导以科学、人本的方式追求教育质量。
学校层面,应构建兼具规定性与选择性的课程体系。“规定性体现国家意志,选择性满足个体需要,以此助力学生全面且个性化发展。”同时,吴颖民呼吁将“健康第一”理念融入教育全环节,“从课程设置到日常管理,都要保障学生充足睡眠与运动时间,关注心理健康。”
针对教育工作者,吴颖民强调优化育人方式的重要性。“要善用新科研成果与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减少学生无效学习。”他还特别提到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许多大学生后悔所选专业,这暴露了基础教育阶段生涯规划的缺失,学校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做好未来发展规划。”此外,他指出教师应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自身绿色素养,包括师德师风、教育理论与AI工具应用能力,以应对时代挑战。
在研讨会开始前,参会嘉宾和校长代表们在恩平华附学校小学生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的特色教学设施和场所,亲身感受学校在绿色教育实践方面的成果。
高规格盛会启幕,共探教育发展新方向
江门市教育局局长梁凤琼就江门如何振兴县中提出了明确规划。她表示,江门将进一步深化县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县中振兴工作。一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对各县(市、区)开展集团化办学、创新教研机制、开展教师培训和学生活动等工作给予支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提升县中办学条件和特色发展自主性;另一方面,完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共享机制,总结推广示范性 “窗口学校” 的办学经验,优化教育集团运行和激励考核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辐射与深度共享。
研讨会上,江门市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何勇涛以 “明势、谋篇、破局、创生” 为主线,分享了 “县中振兴的江门创新实践”,通过大量典型案例展示了江门市在县中振兴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
何勇涛指出,江门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节点城市,其县中发展既具备区位优势,又面临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在优势方面,江门可借助大湾区产业联动优势,推动产教融合;作为中国侨都,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为教育创新提供了丰富素材。但同时,江门的县中也面临优质生源流失、师资结构失衡、城乡校际教育资源差距显著等问题。
在 “明势” 的基础上,江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以 “文化赋能 + 产教融合 + 数智驱动” 为核心发展路径。江门市、县联动,多部门联合印发相关行动计划,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构建特色帮扶机制;选取基础较好的学校作为试点,先行开展特色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改革等探索,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协同推进的共识。
面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结构性难题,江门通过系统性改革 “破局”。在师资优化方面,动态调整编制和岗位,创新招聘办法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骨干教师和后备人才培养,壮大教师队伍。至 2025 年 5 月,江门市拥有众多高层次教育人才,教师团队得到极大强化。
在 “创生” 方面,江门通过多元协同构建教育生态,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通过 “武术进校园”“少年科学院” 等项目擦亮素质教育品牌,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合格率的突破;推动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 “双向奔赴”,助力 “工业振兴”;扩大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规模,彰显侨乡教育国际化特色;创建地方特色课程,探索数字化赋能教育创新和公平等。江门市还积极与香港澳门教育部门建立结对合作机制,开展广泛的教育教学及师生交流活动,推进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学校经验交流,彰显县域中学振兴成效
作为江门县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代表,鹤山市第一中学(简称“鹤山一中”)和恩平华附在研讨会上分享了各自在振兴县域教育领域的经验与实践成果,为其他县域中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鹤山一中:百年名校的振兴探索
鹤山一中迎来建校百年之际,面对优质生源流失、师资短缺、经费不足等挑战,积极改革突破困境。
学校以教研为核心构建教师成长平台,2022年获批广东省高中校园教研基地,实施强师工程培养名师,教师课例获奖数居江门之首,研修活动获省级认可。
在人才培养上,依托省市教育集团联合高校专家打造拔尖人才体系,实现名校录取逆势增长。作为省“双新”示范校,通过常态化公开课、示范课推进教学创新,成功创建省高质量示范学科,高考成绩突出;深化校地合作实施品牌工程,激活发展动能。
未来将以百年校庆为契机,争取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推进智慧教育,深化特色办学,打造多元化教育品牌,推动百年老校焕发新活力。
恩平华附:绿色教育的坚定探路者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协办单位,恩平华附是绿色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者。恩平华附提出“立体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将绿色教育贯穿办学全链条。学校通过高薪资、多福利及成长平台吸引优秀教师,建立“师德+专业+情商”三维考核体系,配以系统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教学实践中创新构建“四度课堂”,聚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情感态度培养,开发情商训练等特色课程,采用游戏化教学将情商教育融入日常。独创“集体加工能力”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关注全体学生成长,同步将办学理念具象化于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浸润式育人生态。
经过多年实践,学生情商与学业水平同步提升,竞赛获奖频次显著增加,教育成果获社会广泛认可。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绿色教育创新,探索县域中学特色发展路径,为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实践经验。
此次活动由羊城晚报社主办,江门市教育学会承办,恩平市教育学会与恩平市华附学校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