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8 热度:
51.一个优秀的狙击手在执行任务时,不仅身穿迷彩服,有时还用绿彩涂抹脸部,枪支都要用布条缠绕以达到良好的伪装效果。这利用了知觉的哪个基本特征?( )
A.理解性B.整体性
C.选择性D.恒常性
52.用一分力拍一个人他能感觉得到,而要用三分力拍另一个人他才能感觉得到。我们说前者的()要比后者强。
A.绝对感受性B.差别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D.差别感觉阈限
53.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语言的轻重缓急,讲重点、难点部分时,要声音洪亮、速度缓慢;板书时应格式规范,必要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以突出重点。这是利用()来突出感知对象。
A.对象和背景的对比与差别 B.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觉器官的适应性 D.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
54.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这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55.地震后或者塌方后,搜救队员从建筑物底下解救出群众时,要保护住他们的眼睛。这一做法的心理学依据是()。
A.后像B.刺激阈限
C.明适应D.暗适应
56.李丽写作业时突然停电,她先点了一根蜡烛,感觉房间不够亮。增加一至两根蜡烛后,李丽仍感觉不到明亮程度的变化。增加到十根左右时,她就能明显地感觉到房间比刚才亮了。这种刚刚能使李丽感觉到明亮程度变化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
A.绝对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差别感觉阈限
57.联觉心理,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变化的心理现象。下列利用了联觉心理的是()。
A.节日里各家店铺都挂上了一排排红灯笼
B.卧室装修为暖色调让人感到温暖
C.迷彩服是现代军队普遍使用的一种军服
D.职场套装的发明帮助女性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
58.汉字“国”的最后一笔被东西盖住了,但只要认识这个字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国”字。这体现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D.恒常性
59.诱导运动是一种视错觉,即观察者知觉到某个物体在运动,而实际上该物体没有发生空间移动,只是由于其他物体的运动使得被观察的物体看起来好像在运动。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诱导运动的是()。
A.在没有月光的夜晚仰望天空,觉得星星好像在动
B.电影院里播放的精彩电影
C.月亮在云彩中穿行
D.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反方向运动
60.高中生在看漫画时,虽然漫画人物画得不全面,但还是能清楚地感觉到人物的表情。这主要是知觉的( )作用的结果。
A.恒常性B.理解性
C.选择性D.整体性
51.【答案】C。本题考查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强烈,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反之,则不易被感知。题干中,狙击手通过身穿迷彩服等行为进行伪装,使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变小,不易被感知,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这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故正确答案为C。
52.【答案】A。本题考查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题干中,用一分力拍一个人他能感觉得到,而要用三分力拍另一个人他才能感觉得到,说明前者的绝对感受性要比后者强。故正确答案为A。
53.【答案】A 。本题考查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差异律是指当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的规律。因此,教师讲重点、难点部分时,要声音洪亮、速度缓慢;板书时应格式规范,必要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故正确答案为A。
54.【答案】C。本题考查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活动律是指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规律,比如夜空中划过的流星更容易被人感知。题干中,教师在讲课时要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依据的是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故正确答案为C。
55.【答案】C。本题考查视觉的适应。明适应是指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但很快就习惯了的现象。明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弱变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题干中,要保护地震后或塌方后解救出来的群众的眼睛,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黑暗中,突然见到亮光,即明适应,视觉感受性会降低,如果不保护眼睛,会对其造成损害。故正确答案为C。
56.【答案】D。本题考查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题干中,李丽从点燃一根蜡烛到点燃十根左右的蜡烛,从感觉不够亮直至明显感到亮,体现的是引起不同感觉的最小差异量,即差别感觉阈限。故正确答案为D。
57.【答案】B。本题考查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装修的颜色不仅表现在视觉上,还给人“温暖”的感觉,属于联觉。故正确答案为B。
58.【答案】B。本题考查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当前的知觉。题干中,即使“国”字的最后一笔被东西盖住了,人们还是可以根据知识经验认出这个字是“国”字,这是知觉的整体性的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
59.【答案】C。本题考查诱导运动。诱导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选项中,“月亮在云彩中穿行”,这种云彩的运动导致人们觉得月亮也在动的现象,就是诱导运动。故正确答案为C。
60.【答案】D。本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题干中,高中生仅凭勾勒数笔的漫画就能清楚地感觉到人物的表情,反映的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故正确答案为D。